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简称UE)是一种纯主观在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感受。但是对于一个界定明确的用户群体来讲,其用户体验的共性是能够经由良好设计实验来认识到。新竞争力在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中曾提到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技术创新形态正在发生转变,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越来越得到重视,用户体验也因此被称做创新2.0模式的精髓。在中国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应用创新园区模式探索中,更将用户体验作为“三验”创新机制之首。
页面布局:对页面的文字、图形或表格进行格式设置。包括字体、字号、颜色纸张大小和方向以及页边距等。
排版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如何?前者是后者的表现形式,但往往能够决定读者对待内容的态度。
几年前,在“用户体验”还没那么流行的时候,有人开始研究网页的“阅读体验”。要得到更好的网页设计,则必须了解读者是如何浏览网页的。国外的研究者们利用了摄像头,追踪人的眼部运动规律,结果发现网页的左上角是读者最频繁浏览的区域。
这个研究结果引发了许多有趣的讨论,也极大的影响了前端“攻城师”们的工作。毕竟,这是第一次有人用实证的结果来讨论网页设计的效率。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一研究结果也表明:对于人的眼球来说,屏幕并非一块均匀的介质,结果就是信息的显示机会不均匀——不管内容如何,处于网页左上角的信息,比其它信息获得更多的曝光机会。
这造就了信息的不公平。许多优质的内容,可能因为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较短,反而无法得到充足的曝光机会,无法引发读者的兴趣。然而,将信息一条条从上至下堆积的传统网页布局,无形中给信息标记了“级别”。
实际上,为了抑制这种信息的不公平,许多公司绞尽脑汁。就拿 Google 的搜索结果来说吧,为了计算网页的价值,两位创始人开发了 PageRank 算法,通过别人引用该网页的次数来计算网页的权重,参考了界定论文价值的方式来界定单一网页的价值。
但毕竟人们在搜索东西的时候,往往跟时下发生的事物相关,因此在展示搜索结果的时候,Google 又考虑了“时效性”的因素,将更加新的结果放在搜索结果的第一页。又因为互联网上的内容越来越多,那些以往的优质内容被堆放在搜索结果后几页,进一步丧失曝光的机会。
而 140 个字的简单表达,更加剧了信息的不公平——Twitter、微博的时间线,是传统到不能再传统的网页布局,而每一次新出现的信息都会马上出现时间线的上端,不论是“喂,你好!”这种对别人毫无价值的,还是“长春偷车贼杀婴”这种吸引眼球的事件,都能得到最有利的展示位置。
此外,在疯狂泛滥的信息面前,我们大脑的无意识皮层根本没有抵抗力。信息不断的轰炸,让我们注意力涣散,思维麻木、僵硬。由于注意到了“信息流速”不断有人呼吁,要断开网络。他们希望屏蔽外界干扰,让大脑恢复活力。
为了抵挡“信息流速”加速的负效应,Twitter、新浪微博都推出了将信息源分组的功能,以及标签功能,就是为了让人在浏览信息的时候,更容易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而 Quora、知乎等问答社区的出现,则希望让人找到专家,通过直接问答的形式,最大化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但同样,受传统网页布局的限制,随着社区的人数增加,发布信息的增多,过往有价值的信息也出现容易被人视而不见的问题。
因为表达方式的碎片化,人们也往往难以分辨一则事件的全貌,也不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观点方面的变化。新浪微博上,长微博之所以往往能够得到大量的转发,是因为当人们徜徉在碎片化信息的海洋里,碰到相对完整的信息岛屿,就更能博得他们的注意力。然而,如果长微博在新浪微博上又变得泛滥了呢?人们又会陷入注意力失焦的情形中。
总之,我对传统的单栏、双栏网页布局已经感到绝望——这种空间结构,决不能调和“时效性内容”和“深度内容”之间的矛盾,只是一种简单粗暴的界定方式。我也对现在网站内容组织的结构感到绝望,不论是网站内容的搜索,还是通过“标签”组织,都没办法恰如其分地体现人们对某件事的看法,反而混杂各式各样的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