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VICE
/ 奥动服务
策略定位 / logo设计 / VIS设计与执行
VIS实施与管理
企业画册 / 产品画册 / 企业年鉴纪念册
折页 / 海报 / DM单
礼品包装 / 快消品包装 / 农产品包装
新产品包装开发
企业官网设计 / 电子商务平台与推广
网店建设 / 产品摄影
品牌专卖店设计 / 餐饮娱乐空间设计
展会展览设计 / 办公文化
建筑装饰
工业制造
环境能源
涂料化工
政府组织
城市地区
房地产业
交通路桥
农业林业
观光农业
畜牧水产
公益活动
电子电器
互联网络
媒体广告
文化艺术
餐饮娱乐
酒店旅游
家具家私
医药保健
快销食品
保健食品
酒水饮料
商品零售
金融保险
投资理财
电信通讯
教育咨询
科技  IT
美容日化
时尚服饰
珠宝首饰
奥动(中国)品牌设计机构
ADONE VIEW
/ 奥动观点 / 药品品牌策划如此重要,古人早已知如何推销

打广告,是现代药品推销的主要手段之一。有明确记载的药品广告,最早出现在东汉。

广告是现代药品推销的主要手段之一,那古人是如何进行药品“推销”的?有明确记载的药品广告,最早出现在东汉,《后汉书》记载“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广告界将之看成中国最早最原始的医药广告行为。先秦时期出现原始文字广告“望子”;宋代出现了最早的一幅“广告画”。

跨国药企葛兰素史克(GSK)在华通过行贿手段进行药品推销,令人震惊。

由此引出一个话题,古代是如何进行药品“推销”的?

有明确记载的药品广告最早出现在东汉

《后汉书》记载 “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

古代“医药不分”的现象很普遍,医生既看病又卖药。即便是专门的药店,一般也会配有医生,当场看病,对病抓药。由于古代医生的执业收入主要靠卖药,医生其实也是药品推销员。

《后汉书·费长房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费长房是懂医术的术士,他曾当过市场管理员(市掾),这里记载的便是费长房在街头所见,一卖药老头在街市上悬挂一壶,休市后跑到壶里面休息。

广告界将之看成是中国最早最原始的医药广告行为。

此后,在门口挂个壶或葫芦推销药品流行起来,而且成为古代药店、诊堂的标志,行医也因此被叫作“悬壶济世”。

为何药店门前挂壶或葫芦,而非其它物品?因为在古代,特别是早期,壶是装中药的,葫芦是装丹散、丸药的,葫芦便相当于现代的药瓶,门前挂之很直观。实际上,药店除了挂葫芦,有的直接挂块大膏药模型,还有的挂鱼形幌子。前者直接说明这里是卖药的,后者则表示卖药不分昼夜,24小时为患者服务。

先秦时期

出现原始文字广告“望子”

药店门前挂上书有“药”字的旗子

作为药品推销的手段之一,门口挂个葫芦固然可以吸引眼球,但尚不能打动买家,特别是在药店非此一家的情况下,所以有的卖家便想到利用文字进行药品宣传推销,于是出现了推销药品的“文字广告”。

原始文字广告,是在药店前挂一面旗帜,上书一个大大的“药”字。相应的,酒店就写个“酒”字,卖刀的就写个“刀”字。这种“广告旗”,让人大老远就能望见,古人形象地称之为“望子”:一望就知道这家店是做什么生意的,是不是自己要去的地方。

“望子”这种广告形式,据说在先秦时已出现,到后来商家更精明了,直接把药效、产地、来源和制作手法等,全用文字写出来。如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开办的天津东门里润善堂,在药包上附盖着一张约4寸见方、木版印制的说明书。有的还把药店地址也印上,方便患者再来买。

由于“望子”上的字不能写多,后来有的药店直接将文字写在木板一类的东西上,放于显眼的地方,于是出现了“招牌广告”。

这种广告有横额、竖牌和挂板等不同形式。根据招牌的形式选择,所挂位置也不一样,或门上或店前或墙上。招牌上所写最经典的两句话,一是“祖传秘方”,一是“药到病除”,以此广告语强调药品的独家、权威和疗效。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便出现了几家药店,一中药材店铺打出的广告语是“神龙遗术”。“神龙遗术”,其实就是“祖传秘方”的翻版,属同一种类型的医药推销思维,但更突出药品的质量。

这种药品推销手法,一直很流行。如过去北京爱德堂药房,用“爱德堂沈家祖传七代小儿珍丹只此一家别无二处”来写招牌。有的中药店招牌上则写:“本堂遵古法炮制丸散膏丹汤剂饮片采自云贵生熟地道药材”,门外两边悬挂写有“补元气”、“养太和”字样的灯笼或是横幅。

药店除了利用“文字广告”宣传药品、大打“疗效牌”之外,还爱打“温情牌”。比较常见的是在药店门口,借楹联来做文章,如“桃仁杏仁柏子仁,仁心济心;天仙地仙威灵仙,仙方救人”、“只愿世间人无病,不惜架上药生尘”……

这些都是古代药店常用的楹联。这种借楹联来说事,也叫“楹联广告”,比如这副“甘草紫草灯草通草皆医疾,山药乌药芍药没药不治病”的楹联,其广告的味道一看便知。

宋代出现

最早的一幅“广告画”

 

 

杂剧《眼药酸》中大夫披着画有“眼睛”的大袍推销眼药水

比文字更能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图画,即用“图片广告”来推销药品。目前最早的一幅“药品广告画”,大概算是宋代的《眼药酸》图画,所谓“眼药酸”,应该是一种眼药水。

这幅相当稀罕的“广告画”是绢画,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画实为宋代杂剧《眼药酸》的“海报”,出自何人之手已无从考证。画幅高23.8厘米、宽24.5厘米;画中有两位着戏装的人物,右边一人腰间所插扇上有草书的“诨”字,用手指着自己的右眼,示意眼有毛病;左边一人头戴高帽,身着大袖宽袍,衣帽上均画有眼睛图案,是一位眼科医生,他手里拿着一支眼药酸,伸向对方。

《眼药酸》所画内容,出自戏剧演出场景,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官本杂剧段数”中,就曾提到过《眼药酸》这出戏。这说明时人已用眼药水,而且知道如何更好地进行宣传和推销这种眼药水。

药店讲究在名称和楹联上“植入”广告

南宋药店直接将“惠民”“仁爱”“三不欺”用于店名

古代药店大多都公开声称是悬壶济世,惠民利民,常以“爱心药”、“良心药”来树立药企形象。借慈善、仁爱的名义卖药,就是儒家所说的“以义取利”。

宋代药店尤其注意自己的形象,北宋的官办药厂便直接起名为“医药惠民局”。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三)“铺席”条中,记载了19家医药店铺,其中有四家很注意形象广告,分别是坝头榜亭安抚司“惠民坊熟药局”、市西坊南“和剂惠民药局”、官巷前“仁爱堂熟药铺”、修义坊“三不欺药铺”。“惠民”、“仁爱”、“三不欺”用在店名里,使药店显得相当亲民,自然生意也不会坏。

现代仍相当兴旺的北京“同仁堂药店”,正是以“仁”做形象广告。同仁堂由浙江宁波人乐显扬创办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掌门人乐凤鸣提出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店训。此后,为进一步强调慈善形象,同仁堂又提出了“同修仁德,济世养生”、“治病救人,制药为民”、“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诸口号,因为药品质量好,同仁堂的药品曾被皇帝钦点为御药房用药。

好的药店名称本身就是一个形象广告,清代北京的“万全堂药店”,就是契合了人们健康平安的心理,加上“万全堂”匾额由清末重臣李鸿章题写,一时间声名大噪。

当然,这类的名人效应,非药品推销所独有,古代生意人都喜欢这么做,如著名的酱菜“六必居”,因其匾是明嘉靖年间奸相严嵩当年所题而名满京城。

街头药贩一手拿幌子一手转串铃

《元典章》规定不许“沿街货药”

除了开药店的坐商,古代还有很多走街串巷的药贩子“流动”卖药。《水浒传》第二回中,“九纹龙”史进便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场面:“中间里一个人,仗着十来条杆棒,地上摊着十数个膏药,一盘子盛着,插把纸标儿在上面,却原来是江湖上使枪棒卖药的。”

卖药的是史进的师傅“打虎将”李忠。《水浒传》系小说,但作者施耐庵所见所写,则是古代药贩子推销药品的常见手段:通过卖艺来卖药,通过免费使用来吸引患者。

流动卖药者还常借“声响广告”招揽人群。所谓“声响广告”,就是用一种特别的声音告知、吸引和刺激买主。如在过去,磨刀磨剪子的,击打“联铁板”;收购书画、首饰的古董小贩,手击一种羊皮小鼓;卖药的则一手拿着幌子,一手转动串铃。

由于流动药贩所推销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很难有保证,古代有些朝代并不提倡走街串巷卖药品,在元代,甚至一度禁止流动推销药品。

《元典章·刑部》“禁毒药”中有一条“禁治沿街货药”,说的就是禁卖的事情。元仁宗皇庆初年,江西行省曾上奏称:“如今有一等不畏官法的人,每当街聚众,施呈小技,诱说俚俗,货卖药饵。”有的卖药者“不知药性,乱行医药针灸,贪图钱财”,不时酿成人身伤害事件,所以朝廷“出榜禁治”,不允许在街头推销药品。

点击这里给我发送消息